天津北方网讯:10月25日,由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天津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委会联合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2025胰腺肿瘤精准前沿与多维融合研讨会在津召开。大会以“胰路精进 精准跃界”为主题,来自全国三十余家顶尖医院和研究机构的胰腺肿瘤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胰腺癌精准诊疗体系构建、创新技术转化与多维学科融合发展,共设外科创新、影像与核医学融合、青年学者前沿论坛等多个板块,全面呈现胰腺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

破解“癌王”早筛难题,“天津模式”实现精准预警新突破
胰腺癌素有“癌王”之称,具有“三高四低”的临床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转移率高;早期诊断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药物有效率低、5年生存率低。在临床治疗中,有15%~20%的患者处于早期,5年生存率仅8%-16%;80%患者为局部晚期或转移,平均生存时间仅有6个月左右。2022年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新发患者11.87万人,发病率排名第十;胰腺癌死亡患者10.63万人,死亡率排名第6,防控形势严峻。

“胰腺癌作为预后最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攻克难度高、治愈率低,迫切需要多学科协作与科技创新支撑”。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胰腺肿瘤学科带头人郝继辉教授表示,目前胰腺癌诊疗缺乏有效的诊疗评估和筛选手段,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尚有待突破。为突破胰腺癌早期诊断瓶颈问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研发了国内首个适用中国人群的胰腺癌早诊蛋白芯片,建立首个胰腺癌单细胞多组学测序分析平台,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循环游离DNA(cfDNA)的非侵入性检测模型,其具有优异的筛查性能,显著优于传统肿瘤标志物CA19-9。这一创新方法有望推动胰腺癌从“晚期确诊”向“早期干预”转变,最终改善患者生存结局,为胰腺癌诊疗领域带来重要突破。
“天津策略”推动新辅助治疗精准化
郝继辉教授表示,新辅助治疗是提高胰腺癌手术根治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方式。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聚焦优势人群筛选、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估等关键环节,系统提出“天津策略”:以关键分子靶点作为筛选标志物,借助类器官药物平台优选新辅助化疗方案,并联合生物标志物与影像组学进行疗效评估。
针对传统胰腺癌临床分级的局限,郝继辉教授团队创新性提出“天津标准”——通过解剖学、肿瘤学及生物学三维量化复发风险,构建0-10分风险评估体系,精准识别高风险患者并指导实施新辅助治疗,实现个体化、标准化与可量化的诊疗闭环。该体系经多项临床试验验证,有效提高了围手术期安全性与患者远期生存。
融合创新成果落地,多维协作共促发展
会议期间,多项临床创新实践备受关注:“双线四针胰肠吻合方法”进一步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基于cfDNA片段组学的早筛模型、双线四针吻合随机对照研究、NALIRIFOX方案联合立体定向放疗(SBRT)等前瞻性临床成果,充分展现了医院在“基础-临床-转化”一体化模式中的科研实力。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国内中心专家围绕动脉鞘剥除术、机器人保留功能胰腺手术、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利弊等主题进行深入交流。与会专家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提出的“精准分层-个体决策-多模整合”策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我国胰腺癌规范化治疗提供了可推广的临床路径。
在分论坛环节,“胰腺癌专科联盟会议”集中展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纳米刀消融、SBRT放疗及术中影像融合导航等新技术成果。“青年学者论坛”则围绕新辅助治疗时机与转化路径展开前沿探讨,展现出我国胰腺肿瘤领域青年力量的迅速成长与融合创新活力。
天津胰腺肿瘤多学科诊疗研讨会已发展成为具有深远学术影响力的专业平台,有效促进了全国及区域间学术交流与合作。未来,胰腺肿瘤精准诊疗的发展有赖于多学科深度融合、智能技术赋能与国际协作共进。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始终秉持“精准诊疗、创新引领”理念,持续推进“天肿模式”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实践与应用,为攻克“癌王”贡献中国智慧与天津力量。
(津云新闻记者 赵颖妍)









